民间有一种说法,说:过了元宵才算是过完年。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,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。按中国民间传统,元宵之夜,人们品尝元宵、遥望赏月、放灯燃焰、乐猜灯谜,细数团圆的悠然。诗人姜白石在《咏元宵》诗中也写道:“贵客钩帘看御街,市中珍品一时来。”这“市中珍品”即是指元宵。不论北方的元宵,还是南方的汤圆,飘在碗里,好似一轮明月挂在天际,寓意着阖家团圆。
奈何月易圆,人却难团圆
受疫情的影响,今年很多人都选择就地过年,没有回老家。
都说,人间最美是团圆;然而,疫情之下,团圆,却成为最奢侈的事情。
有多少人和我一样,毕业以后就没在家度过一个元宵。
每年的元宵都是自己一个人,在一个没有多大归属感的城市,逢节日之际思念远方的家乡。
年少时,总以为时间很多,总想着往外跑,想逃离自己生长的地方,
越长大才发现,曾经拼了命想逃离的地方,如今却是自己最想念的地方。
不禁感叹,有家的地方,就有团圆,有家的地方,才有美好。
一碗汤圆,可否寄一世相思
汤圆是元宵佳节必备的一道甜品。在老家,吃汤圆寓意新的一年都能团团圆圆。还记得小时候,一般只有到了元宵这天,家家户户才会都吃汤圆,庆元宵。在元宵节来临的一周左右,家家户户就会提前备好猪油、芝麻还有糯米粉,这三样食材是做汤圆的关键。我们那元宵节一般只做芝麻馅的汤圆。到了元宵节那天,妈妈会很早地就把食材拿出来。先是把猪油和芝麻混合在一起,准备一个大桶装水,一个托盘装汤圆,一个大的漏铁勺,一个滚汤圆的脸盆。准备就绪以后,就开始制作汤圆了。先把猪油和芝麻搅拌均匀,揉搓成一个个圆圆的小球,裹上一层糯米粉,放进脸盆里晃动一两分钟,然后,放水里涮一下,不停地重复这个动作,直到小球慢慢变大,就成了汤圆。这种手工汤圆,咬一口,爆汁满满。
虽然这种手工汤圆比起外面精美的汤圆,可能卖相没那么好,吃起来口感也没那么好,但是每一个汤圆都饱含了妈妈的爱,藏满了妈妈的味道。诗人王维有句诗写到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一碗妈妈做的汤圆,最能勾起在外游子的思亲、思乡之情。元宵佳节想吃的不是汤圆,而是与家人团圆相聚。在这个特殊的元宵夜,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,能够平安在家,点亮红红的灯笼,看闪烁的彩灯,就是一种知足。吃一碗妈妈做的汤圆,就是这个节日对自己最大的馈赠。
元宵节除了要吃妈妈亲手做的汤圆,还要和家人一起点灯、散灯。把屋子里的灯都打开,门窗处都点上蜡烛,照得整个屋子里都是亮堂堂的。跑上楼顶,眺望远方的村子,到处一片光明,好似成为了这夜里最璀璨的明珠。这样的夜色,独属于元宵佳节,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。
又是一年元宵节,无论你是在家和家人一起,还是一个人在外过节,都跟你道一声:节日快乐。在元宵佳节,让我们怀揣希冀,摒弃过往的不堪,迎接未来的美好。新的一年,愿你生活甜蜜,人生布满阳光;愿你花开向阳,活出诗意美好;愿你勇敢开始,遇见新的光景。